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集团要闻 >> 正文
集团要闻

孙秀敏:把平凡岗位织成温暖的诗

时间:2025-09-08作者:魏成轩 刘飒编辑:郭雷迪摄影:后勤服务集团点击:

毕业季的晨光里,吉林大学和平校区八号公寓前的绿荫下,有一场特别的“赠礼仪式”。宿管阿姨孙秀敏站在长桌后,将亲手编织的暖心围巾,递到每一位毕业生手中:“天冷了就戴上,记得常回‘家’看看。”

同学们接过围巾,指尖触到毛线里藏着的细密针脚,便红了眼眶。这一条条围巾,是孙阿姨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织就的,边角还绣着一行小字:“愿你前路有暖,岁岁无忧。”

这样的温暖场景,在孙秀敏扎根校园的七年里,早已成了常态。从2018年9月带着一身质朴走进后勤服务中心,从公寓保洁员到门卫值班员,她把八号公寓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双手扫净尘埃、用巧思装点空间、用真心守护成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织就了一段段动人的师生情。


岗位上的“螺丝钉”: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


初见孙秀敏时,她正拿着抹布擦拭八号公寓的门把手。初秋的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她沾着水珠的手背上——那是一双粗糙的手,指节处有常年劳作留下的老茧。

2018年入职伊始,孙秀敏便担任公寓保洁员。每日清晨五点半,当校园仍沉浸在寂静里,她已轻推清洁车步入公寓,从一楼至六楼逐层清扫楼道、细致擦拭门窗玻璃、认真清理卫生间。工作中,她对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面对脏苦累的差事,她总似冲锋的战士主动冲在最前。她默默无言,以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毫无怨言,无声地感染着身边人共同奋进。凭着“把小事当大事办”的较真劲头,孙秀敏迅速赢得同事与学生认可,于2020年顺利转岗为门卫值班员。

她的辛勤付出恰似春雨润泽大地,最终催开了丰硕的成果。七载寒暑未曾松懈的坚守,让八号公寓成为校园中闪亮的“标杆”公寓——门窗永远透亮如镜,楼道里没有一丝杂物,卫生间干净得没有异味。她的突出表现,让她多次在吉林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优秀员工评比中荣获先进个人称号,那是对她辛勤付出的最美嘉奖。


生活里的“巧匠人”:用“废品”把公寓变成“家”


“孙阿姨,您这晾鞋架太实用了!”2021年冬天,学生刚刷完运动鞋,熟练地将鞋子搁在暖气下方的“特制架”上——那是孙秀敏用十几个饮料瓶精心粘制的:她把塑料瓶齐整剪开,横向粘成一排,又在瓶底钻出沥水孔,既能整齐收纳湿鞋,又避免水滴落地面。

这个创意,源于孙秀敏一次偶然的观察。那年供暖季伊始,她注意到不少学生把湿鞋堆在暖气片上,鞋子歪斜交叠,水痕洇湿地面。“既不美观,也不方便。”孙秀敏看在眼里,心中却悄然思考着。于是她巧手翻飞,将饮料瓶横排粘合,预留沥水孔,稳稳安置于暖气下方。这小小的创意,仿佛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便利之门:刚洗净的运动鞋整齐排列其上,既清爽利落,又彻底阻绝了水渍蔓延。当她把晾鞋架安置妥当,学生们纷纷围拢赞叹。有人当即摆上湿鞋:“阿姨,您太厉害了!这样鞋子再不会歪倒了!”这份匠心既赢得同学们的欢呼,也收获了管理员的肯定,为她日后的创意手工制作增添了满满的信心。

这次尝试,让孙秀敏找到了“美化公寓”的方向。她开始收集身边的“废品”:洗衣液空瓶巧妙剪开,精心装饰彩色纸,便成为绿萝的别致花盆;废弃玻璃瓶洗净擦亮,倒入半瓶清水,插入学生赠予的干花,立于窗台宛如天然艺术品;旧毛线拆解后重新编织,再点缀彩色皱纹纸,变成充满手作温度的装饰画,悄然点缀楼道墙面。

如今走进八号公寓,曾经单调的灰色管道上缠绕着粉色的假花,窗台的玻璃瓶里挺立着洁白的满天星。“以前觉得公寓就是个睡觉的地方,可现在每次回来,看到这些装饰,心里就暖融融的,像回了家。”当情绪低落时,抬头望见墙上彩色的毛线画,心里突然就亮堂了。


学生心中的“孙妈妈”:把真心捧给孩子们


“孙阿姨,我肚子好痛……”2022年疫情封校期间的一个深夜,学生房志苑捂着肚子冲进值班室,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孙秀敏刚值完班正准备休息,看到孩子痛苦的模样,心一下子揪紧了:“孩子别怕,我这就联系管理员送你去医院!”

她一边安抚房志苑,一边手抖着拨通管理员的电话,声音里满是焦急:“孩子疼得直冒冷汗,可能是急性阑尾炎,您快安排车!”挂了电话,她想陪着房志苑去医院,可值班室离不开人——那晚只有她一个值班员,一旦离开,学生的需求便无人回应。“阿姨不能陪你去,你别害怕,到了医院给我报个平安。”她紧握房志苑的手反复叮嘱,直到管理员赶来把孩子接走,她仍站在门口张望,直至夜色中的车灯彻底消失。

房志苑手术后三天返校休养,孙秀敏主动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每天早上,她端着温热的小米粥到宿舍,帮房志苑擦脸、擦手;中午趁学生上课,又去宿舍搀扶她去卫生间,一步一步走得极慢,生怕碰疼孩子;晚上下班后,她特意让当厨师的爱人在家炖好排骨藕汤,装在保温桶里送到宿舍,舀起一勺吹凉了递到房志苑嘴边:“吃点好吃的补补,就能好得快一点儿。”这简单朴实的话语,宛如一首动人的歌谣,吟唱出她心中伟大的母爱。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孩子很快康复了,房志苑与她深情相拥,那温暖的怀抱,正是对她倾注心血与关爱的最美回应。毕业之际,孩子向她献上一大束鲜花,那娇艳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如同孩子心底的感恩与不舍,正无声诉说着绵长的情意。

在孙秀敏的七年中,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看到学生搬运行李,便主动上前帮忙;有孩子行李散了,她毫不犹豫解下自己的围巾,帮孩子把散落的行李重新裹好,留下一片暖意;封校期间,男生头发长了,她借来理发工具、挽起袖口,以娴熟手法为孩子们修剪出利落发型;孩子们嘴馋时,她让爱人包好饺子送进来,那亲手包制的饺子饱含着滚烫心意,熨帖着孩子们的胃与心,“趁热吃,就当是家里的味道”。

“孙阿姨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这是八号公寓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在他们的手机里,存着孙秀敏的联系方式,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个总带着笑的阿姨。


育人路上的“传递者”:把温暖变成成长的力量


孙秀敏将舞台从值班桌转向讲台,践行服务育人的职责。动物医学学院邀请她参加“旧物焕新,巧手生花”活动,现场为师生讲授手工编织构思和技巧,与同学们一起体会“变废为宝”的乐趣,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节约型校园建设理念。

这份“传递温暖”的初心,还催生出了毕业季的“暖心围巾”活动。孙秀敏看着即将毕业的学生,质朴地琢磨着:“孩子们要毕业了,我不会用华丽的语言表达情意,就想着送点实用的东西,织围巾是我能做的。”公寓服务办公室主任孙滨感受到了这一活动的深远意义,发动全体公寓员工投入这项“暖心工程”。

那段时间,八号公寓的值班室成了“编织工坊”。每天下班后,孙秀敏就和同事们围坐在一起,灯光下,毛线团在指尖翻飞。最终,693条色彩各异的围巾被送到了毕业生手中——红色的热烈、蓝色的沉静、黄色的明亮,每条围巾上都贴着一张封带,写着孙秀敏和同事们最真挚的祝福。同学们拿到围巾,感动地对阿姨们说“谢谢你们,这是我收到的最用心的毕业礼物”。那一刻,亲情服务具象化了,阿姨们的辛苦也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2025年,在全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孙秀敏作为学校基层代表,走进了中央指导组座谈会的现场。没有华丽的辞藻,她只是坐在那里,轻声讲述着和学生们的故事:“有个孩子毕业时抱着我说,‘阿姨,您也是我们的成长礼物’。” 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久久不息的掌声。中央指导组的专家说:“您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服务育人’,这就是基层工作者的力量。”


平凡里的伟大,是把爱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如今,孙秀敏依然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八号公寓,擦门把手、整理记录册、和学生打招呼,日子过得平淡却充实。有人问她:“七年做着同样的事,不觉得枯燥吗?” 她总是笑着回答:“我没把这当成工作,我是在‘陪孩子们长大’。这七年,我跟着孩子们一起‘读大学’,看着他们从青涩的新生变成成熟的毕业生,我觉得特别幸福。”

在孙秀敏身上,我们看到了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那是一种如潺潺溪流般默默流淌的力量。她的服务得到了八公寓同学们的广泛称赞,有同学特意写来感谢信、送来鲜花,表达对孙阿姨的赞扬与感谢。公寓楼管理员王德全给予她很高的评价:“她是用‘真心’服务学生,对待公寓像对家一样用心。”面对同学们的声声感谢、管理员的高度评价,孙秀敏只是微红着脸,有些不好意思地搓搓手,轻声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只是想为孩子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孙秀敏像一束阳光,照亮孩子们的生活——这束光并不耀眼,却足够温暖;她的付出未曾惊天动地,却格外动人。孙秀敏用七年的时光证明:平凡的岗位从来不是“平庸” 的代名词,只要怀着一颗真心,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份爱传递到位,就能在平凡里铸就伟大,把日子过成温暖的诗。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照亮了学生的路,也让这份温暖,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

那些被她温暖过的学生,带着她织的围巾、藏在心里的感动,走向了更远的地方——这或许就是孙秀敏最珍贵的 “成果”。